查看原文
其他

伊犁叙事之探访老院子丨三代捕鱼人的小院故事




这座位于伊宁市公园街二巷的院子真大!院子的门头上有一块掩映在树叶背后的招牌,不仔细看都发现不了。招牌上写着“协尔克买里农家乐”,走进院子,长长的一溜桌椅,不见一个人。听到我们招呼,木沙江·吐尔干从右手边一间房屋里走出来。从他皴黑的脸上一眼能看出,他从事的工作,一定饱经风吹日晒。听明我们的来意,他给妹妹热西旦·吐尔干打电话,“因为,妹妹国语讲得好。”

在我们等待热西旦的空当里,养在院子一角的鸽子被放出来,“扑棱棱”飞向天空。阳光从挂满了各种花穗装饰的棚架缝隙中安静地落在桌椅上。没一阵,热西旦的到来打破了安静。她满面笑容、大步流星地走进院门:“你们好。”这间农家乐就是在她的主张下于三年前开起来的。

“我和哥哥、爱人一起经营。”她在一张桌子前坐下,“当时,我们从银行贷了50万元,又投入了20多万,开起了农家乐。”她家一共兄妹五人,她是唯一一位上过大学的孩子,“大学时我学的是医学专业,现在在一家药店当药剂师。”正因为有这样的学历背景,再加上热西旦生性好强,她自觉地把家里的担子扛了起来。

“父母给我们留了这么大一个院子,这一片也没有农家乐,想着可以利用院子开个农家乐,改善家人的生活。”热西旦说。

说起来,这座院子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。热西旦兄妹是住在这座院子里的第三代人,“爷爷把院子留给了爸爸。爸爸是在84岁那年离世的。”

说干就干。他们盖房子,装修,花光了手里所有的钱。“当时多亏了街道、社区给我们帮助,盘子、碗这些餐具都是他们提供的,让我们顺利把农家乐开了起来。”热西旦至今仍然感念于那时候获得的温暖,一说起来,脸上就漾满笑容。

农家乐刚开起来时,院子里常常座无虚席,一片热闹。“我们主打伊犁河鱼,一公斤100元,客人们都吃得很高兴。”热西旦回忆当时的辉煌,“生意最好的时候,一天的营业额1万多元。我们给厨师的工资都是每月1万元,当时店里解决了三四个人的就业。”主打伊犁河鱼,是因为他们家世代都是捕鱼人。“我爷爷那时候就是以打鱼为生。他把手艺传给了我爸爸,我爸爸又传给了我哥哥。”热西旦说,“前天,我哥哥还去伊犁河捕鱼了。不过,捕鱼要看运气,有时候能捕很多回来,有时候就捕不上。这次他就没抓上鱼。”

对于捕鱼人来说,一公斤以上的鱼才能捕。热西旦的爷爷这么做,爸爸这么做,如今,她的哥哥也这么做。这是捕鱼人世代秉承的基本操守。哥哥木沙江带记者去看他的渔网。他用手撑开渔网的网洞说:“看,这样的渔网捕上来的鱼都在一公斤以上,一公斤以下的,不能捕。”

正是因为世代捕鱼,他们更了解天然的伊犁河鱼的味道。“那跟养的鱼不一样,非常鲜美。对我们来说,我们也希望让客人吃到真正的伊犁河鱼,把伊犁河鱼的品牌做起来。”热西旦说。或许在她看来,这是对伊犁河的敬重,也是对伊犁河捕鱼人的敬重。只是,好景不长。突如其来的各种状况让这座院子里的热闹一去不返。

为了生活,热西旦重返药剂师的岗位,一边也利用所有业余时间通过各种渠道推广他们的农家乐。

“也不知道是哪里做得不到位,你看,现在一个人也没有。”热西旦笑着说。她的笑声倒还是干脆明朗。她低下头,拨弄自己的头发:“这两年,头发都给愁白了。”

虽是这么说,但从她的笑容和眼睛里能看出,她依旧怀有重振农家乐的信心,因为这里承载着三代伊犁河捕鱼人的期待。(文/图 伊犁日报 记者 李剑/王志华)



来源:伊犁日报诗画伊犁

监制:刘   冰

审核:杨   林
责编:李建苹
编辑:耿建新 顾新勇

相关链接

连休8天!出行攻略来了!

真棒!他们将代表新疆出战全国片区赛

“新疆刁羊之乡”民间赛马场升级啦

爱旅游·爱上诗画伊犁

投稿邮箱:shyl20230101@126.com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